“一减一加”找到公益和市场的平衡点
许昌市现运营103家老年食堂,因地制宜形成政企合作、社会餐饮经营、养老机构开办、社区(村)联办等多种经营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中午11点,河南许昌“大家de食堂”热闹起来。82岁的赵丙离和老伴,选了个靠窗的卡座。一碗烩菜、一份米饭,老两口吃得很满意:“原价15元的套餐,凭身份证只要10元。俺俩吃足够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这家社区食堂占地185平方米,去年9月,由当地供销系统的一家企业投资65万元建设。营业一年来,食堂日均接待食客达1200余人次,成了不少社区老人的就餐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食堂负责人杨旭说:“原本计划用6个月实现收支平衡,没想到第二个月就实现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在杨旭看来,社区食堂的成功是因为将目标客群定位于老年人群体,并根据老年人需求精心安排。截至2024年底,许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7%,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70万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针对老人顾客,“大家de食堂”价格优惠:早晚套餐包含两个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粥,市场价12元,老年人7元;午餐提供含馒头的烩菜、手擀面等,市场价15元,老年人10元。如今,鹿鸣湖小区、星湖湾小区等10多个周边小区的老年人,都成了店内常客。</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为啥来这儿?一是价格合理、实惠,二是吃着可口、放心。”在食堂就餐的赵志国老人放下筷子,掰着指头讲着理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赵大爷的“放心”,藏在食堂看不见的供应链和看得见的细节里。依托许昌市供销系统的资源优势,米、面、油、肉、蛋、菜全从源头直采,可追溯产地;后厨的玻璃擦得透亮,切菜、颠勺的动作在大厅里一目了然;入口处的无障碍通道让轮椅畅行无阻;取餐台80厘米的高度经过精心设计,坐轮椅的老人无须起身就能取餐;墙上的防滑扶手,经过多轮挑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社区食堂要办得长久,光有爱心还不够。杨旭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店面月租1.2万元,12名员工每月工资5万多元,食材费约7万元,再加上近3万元的水电、物业费,每个月固定支出至少16万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如何在公益和市场间找到平衡点?办法在于“一减一加”。场地没选租金高的闹市区,而是设在交通便利的新小区门前;厨师没找大酒店的名厨,而是专门请了擅长做家常菜的老师傅——这减少的是成本。通过“以青补老”,饭菜口味兼顾全年龄段社区居民,吸引中青年群体消费,靠市场化运营自我造血——这增加的是客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来城市打工的青年白领王海,每周“打卡”社区食堂不下3次,“食堂推出很多本地特色菜肴,吃出了‘家的味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杨旭展示8月份的“流水”:每天早餐实现收入1500多元,午餐、晚餐是高峰期,各收入约3000元,一个月收入20万元左右,实现了可持续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老年食堂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牵着政府担当。许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郑烁介绍,全市现运营103家老年食堂,因地制宜形成政企合作、社会餐饮经营、养老机构开办、社区(村)联办等多种经营模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看着进进出出的食客,杨旭对未来信心满满:“政府有支持,自身多努力,社区食堂能一直飘着烟火气。”就在不久前,第二家“大家de食堂”分店顺利开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