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腰杆”挺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站在中原大地,我们也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5/03/14/c4adf0e7-34ee-4e04-b86e-2ee99d7166c6.jpe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张锦鹏 受访者供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张锦鹏 河南新乡</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春风又绿黄河岸,眼下中原大地已是麦苗青青。农民朋友盼望好的天气,而我们小麦育种人恰恰相反——“疾风识劲草”,为了培育出抗倒伏的良种,越是不利的环境对于育种来说越显得珍贵,是检验品种抗逆性的最佳时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近期一直在河南的试验田中查看小麦越冬长势。去年冬天温度较高,不少品种的冬小麦有旺长的势头,这并不利于长远发展。在试验田中,我们团队研发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普冰03”却因苗期发育节律相对较慢,无论早播还是晚播,却都没有旺长的迹象。这背后是一段长达40年的经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上世纪80年代,我的导师李立会研究员带领团队向“小麦—冰草远缘杂交”发起挑战。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我们在走一条“死胡同”——冰草虽是小麦近亲,但两者花期相差近1个月,杂交后胚胎发育困难,国外学者尝试半个世纪均告失败。我们没有因此退却,而是像候鸟般往返于新疆冰草原产地和中原试验田,反复调整授粉时间,首创幼胚拯救技术,让杂交胚胎在培养基中“重生”。</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普冰03”的诞生更是一场攻关接力。“普冰”即普通小麦和冰草的首字组合。记得30年前获得第一代杂交种子时,队员捧着麦穗的手都在颤抖——这些带着冰草基因的种子,是打开高产抗病之门的一把钥匙。为培育更优质的“普冰”种子,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近年来,针对普通小麦育种“高产、抗病、抗倒伏难兼顾”的痛点,我们让冰草的抗病基因与小麦高产特性深度融合。2018年冬天遭遇极端低温,“普冰03”在土中坚强扎根;2023年黄淮地区爆发病害,我们的麦田依旧绿意盎然。其间也经历了大风,株高很矮且弹性又强的“普冰03”却挺直了“腰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站在中原大地,我们也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本报记者 张文豪采访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