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他们
要做个有温度的医生,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重症医学科的另</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名字是ICU,对很多人来说,它只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科室,但对于医护人员和病人来说,这里却是守护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ICU里面的病人,不仅要承受着身体的病痛,还要承受着对未来无法预知的恐惧感和亲人不在身边的孤独无助,除非失去意识,这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来说很难回避。他们多数会变得敏感,会从医护人员的眼神、态度以及说话的语气里猜测臆度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因为查房时医生笃定、温和的样子而略微放松一点自己紧张焦虑的心情,他们更会因为一个温暖有力的握手而感受到来自医生的关怀、医学的温度,从而增强自己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走出“舒适圈” 挑起建设重症医学科重担</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2009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培莉在从医19年之后,根据救治工作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挑起了组建医院重症医学团队的重担。</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位当时39岁的一线医生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带着两名刚毕业分配到医院的年轻医生和六名从各个科室抽调的护理人员,开始了艰难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之路。</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09/25/288237ee-28f6-4803-a6a6-14e058116cc3.png" alt="" border="0" data-mce-src="https://image.dingxinwen.com/upload/20240924/4a5ca9cc7bd61b19699df1044ebfadd766f2253a908d176162.png"></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供图/受访者</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十五年含辛茹苦,十五年沐风栉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22名医生、78名护士,拥有ECMO、呼吸机、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内镜等大型设备和技术,年救治4000余例急危重患者的商丘市危重症救治中心,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脓毒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ICU工作的15年来,陈培莉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只要不出差她就坚持每天查房,每次查房时站在病床边,她都会让自己轻轻弯下腰来,握住病人的手说上几句温暖的话,用关爱的眼神和病人交流,用真诚的态度倾听、了解病人的痛苦与感受。</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双向奔赴的感动:全家老少送来了一面锦旗</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顶端新闻记者见到了陈培莉。因为病区是封闭管理的,这里少了陪床的家属和探视的亲友,与其他科室相比显得有些安静,大大小小的红色锦旗、奖牌格外亮眼。陈培莉指着其中一面锦旗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她对这面锦旗的印象格外深刻。</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09/25/c1c7f1fc-9cba-4c65-832c-625c061f7c64.png" alt="" border="0" data-mce-src="https://image.dingxinwen.com/upload/20240924/ec636f6e46c0dd2d5b0babd500a8e44e66f2253a909e542135.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据陈培莉介绍,这面锦旗是一家十几口人扶老携幼一起送来的,他们全家想向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感谢白衣天使不辞劳苦,尽心竭力把他们家的“主心骨”从“死神”的手里给抢了回来,为他们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庭。</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时,我把妻子送到郑州的医院,那里的医生都说没希望了。”患者丈夫黄先生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但他们全家人一致决定不能放弃,于是转院回到了家乡所在地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位患者因车祸造成的重度颅脑损伤,陈培莉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救治团队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综合治疗方案。“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病人的伤情,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救治。”陈培莉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入院将近20天,这个一开始几乎被认定救不回来的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意识也有所好转。陈培莉说:“查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和管床医生、护士别提多开心了,觉得这些天怎么辛苦都值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两口子上有老下有小,我老婆更是家里的‘主心骨’,你们能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简直就是奇迹。”患者丈夫黄先生眼含热泪地说,为此他专门带领全家老小十几口人从老家赶来,将这面融入全家人心意的红色锦旗送到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送旗的队伍里有七旬老人,还有一个抱在妈妈怀里不满周岁的婴儿。</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时我们用手机拍下了那张照片,用来提醒和鞭策团队每一位成员,要牢记救死扶伤使命,永不言弃,全心全意做一个合格医生。”陈培莉表示。</p>
<p style="text-indent: 2em;">“来到我们这里的患者都是比较急难危重的情况,都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是ICU与其他科室最主要的区别。”陈培莉说,他们必须要先稳定住患者的生命体征,先救命、再治病,与时间赛跑。那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先要让病人活下来,活下来了他才能有机会进行下一步的治疗。</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做个有温度的医生 用生命温暖生命</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骄阳,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无论是夜幕已至还是晨曦初露,ICU始终都是紧张忙碌的,每天在科的几十个危重病人,还有急诊、手术室、专科病房转过来的新病人,让在岗的医护人员始终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倦怠。</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十年如一日,陈培莉在每天早上8点都要准时带着团队交接班查房。据陈培莉介绍,她在每天早上查房时,都习惯性地先握住病人的手。“握住病人的手,一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病人的握力情况和肢体反应,同时也用握手这个动作传递着医者的关怀和安慰,相当于给病人一颗‘定心丸’,有利于传递给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09/25/fe093fa6-1dbf-43d8-aa7e-b8e1487b9694.png" alt="" border="0" data-mce-src="https://image.dingxinwen.com/upload/20240924/dd84b3c542d8384d20838d4487209b3e66f2253a90e9042903.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陈培莉介绍,重症监护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承担着第一时间救治危重病患者的重任,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辅助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病房封闭式管理、没有家属陪伴,患者大多都会产生孤独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在ICU,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要给他们提供家人般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医生的言行和态度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p>
<p style="text-indent: 2em;">“要学会换位思考,经常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在每一个措施实施之前,都要充分考虑该项措施对病人的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好的医生一定要学会权衡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手术等治疗措施的作用和副作用,ICU拥有医院最齐全最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治疗设备,怎么才能正确的使用到适合的病人身上,如何能让设备药物发挥最好的救治作用,是我们医生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陈培莉经常这样告诉身边的年轻医生。在患者和家属那里,医生的建议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医生能站在患者角度去体察、沟通并提出治疗建议,就能对治疗结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p>
<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一个病人治疗结束,陈培莉都要求医生给自己做出评价,要看自己是否尽心,是否能对得起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也是陈培莉对年轻医生的要求与传承。</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关爱团队:做个有温度的科主任</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ICU病房每天都上演着生死竞速。监护仪上跳动的彩色数字,代表着心跳、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再加上每位患者身上都连着各种治疗仪器和输液泵,医护人员要24小时严密值守,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且重症患者几乎都没有行动能力,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ICU的医护人员要承担着包括医疗救治、日常巡视、生活照料、延伸护理等各项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cmsimg.peopledigital.com.cn/2024/09/25/080515fe-ba2c-4da0-9f32-ad02d071bc40.png" alt="" border="0" data-mce-src="https://image.dingxinwen.com/upload/20240924/c7cc63d8b600ae640ae539d2507f2b6166f2253a9f5c914633.p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医疗措施要通过护士实施到患者身上,护士每天还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吸痰、喂饭、翻身、处理排泄物等。”陈培莉说,除了要确保患者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还要关注清醒患者的心理状态,适时地鼓励、安抚患者的情绪。这样繁重的高强度治疗和护理工作,是重症医学科每天的日常。ICU里大量的抢救药品、监测和治疗设备,都需要医生护士去掌握,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用药都需要精准,不能有丝毫马虎,一个细小的偏差,就可能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威胁。</p>
<p style="text-indent: 2em;">“ICU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重症病人,日复一日与时间赛跑,精神压力、体力负荷非常大。”陈培莉说,如果一个人长期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就如同橡皮筋一样很容易失去弹性失去张力。因此,她特别注重对团队同事的关心关爱,也要求科室医护人员注重自我关怀,做到“张弛有度”。她每年都会安排科室医护人员1-2次的调休,鼓励大家在工作之余学会放松心情,有时间要多和家人团聚,去大自然中走走,尽量让自己保持在良好的状态。陈培莉说,要做个有温度的医生,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多年与“死神”作斗争,陈培莉对“生与死”也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她比一般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很难跟它对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去尽力挽回那些能够救治的生命。救治没有成功的病例,尽心尽力了,就能问心无愧。”陈培莉说。</p>